要说哪种酒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酒,在小编看来,还要首选黄酒。黄酒是中国的传统酒,也是唯一一个源自中国的发酵酒种,已经有三千余年的品饮历史,被许多文人雅客所钟爱。曹操煮酒论英雄,李白斗酒诗百篇,苏轼把酒问青天,喝的都是广义上的黄酒。还记得鲁迅先生的小说《孔乙己》,小说里孔乙己“温两碗酒,要一碟茴香豆。”这是小编最早对黄酒的了解。
黄酒是一类以稻米、黍米、玉米、小米、小麦等为主要原料,采用蒸煮、加酒曲、糖化、发酵、压榨、过滤、煎酒、贮存、勾兑而成的酿造酒。含有多酚、类黑精、谷胱甘肽等生理活性成分,具有清除自由基,预防心血管病、抗癌、抗衰老等生理功能。有着“液体蛋糕”的称号。然而这样历史悠久,有丰富的营养的酒,饮用的人却越来越少。在智诚和酒行选购黄酒的人,除了黄酒的忠实粉丝,很少遇到其他酒友尤其是年轻人选择黄酒。这样的酒,怎么就不太流行了呢?
其实清中期之前,黄酒还是主流,蒸馏酒还只是个小酒种。到了清末至民国,黄酒却开始没落了。黄酒的兴衰离不开技术、经济、政治乃至文化的推动和左右。清末至民国,对内对外战争不断。社会动荡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粮食产量降低,特别是酿造黄酒的黍米和稻米。吃的粮食都很少,更何况酿酒了。而且战争也导致交通运输困难。黄酒在保质方面不适合长期颠簸和积压。所以,商行便不太热衷进黄酒,以免利益受损。
恰逢此时,烧酒(蒸馏酒)异军突起。黄河防沙用的高粱产量大,当地人用来酿酒售卖,产量上升。而且,由于酿酒粮食与食用粮食没有过大冲突,政府也便逐渐放宽限制,开始鼓励和支持酿酒业的发展。另外,蒸馏酒度数高,也容易保存与运输。非常适合原理商业节点的人群,兵卒、旷工、脚夫、拓殖者等;蒸馏酒口感烈,一小口就能满足人们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对感官刺激的需求;而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从南向北的迁移,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蒸馏酒的发展。
百余年间,白酒逐渐成为餐桌上的主流,人们也越来越开始接受这甘冽醇香的酒种。随着酿造技术的不断提升和销售规模的不断放大,白酒的口感和利润也有了质的飞跃,在需求和利润的双重刺激下,又更加巩固了白酒在当今的社会地位。
就小编本人而言,还是特别喜欢黄酒的,黄酒闻着浓、好咽、后劲大,喝起来舒服。希望黄酒可以早日恢复以前的辉煌。